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The Defining Decade


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梅格.潔伊



在開始之前,還是得老樣子說一些話。其實寫過的讀後心得也滿少的,幾年累積下來似乎也沒超過十篇,所以真要說起來,我也不算是個多愛看書的人,但是每每在興趣欄,都會勾選「閱讀」。

以前我總是習慣盡可能的將作者的話換句話說,以濃縮的篇幅寫出來。後來發現這樣不僅不算是個心得,甚至作者看到還會生氣(作者OS:我哪有這個意思啊OX)。於是乎我開始嘗試顧左右而言他,希望我的讀後心得的功能是可以讓人看了之後更想去看我所推薦的書。這才是我寫讀後心得的目的-分享一本好書。

至於我怎麼想或我怎麼理解,遠遠沒有比你有沒有去讀這本書還來得重要。

---這才開始---

坦白說這本書分成三大章節,其實各自有自己的主題,但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原地踏步。雖然這是本書的宗旨,也開宗明義地寫在書名上了,但大家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我真的發掘自己卡住了,該怎麼辦,我當然知道不能卡住啊!又或者,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卡住而不自知。不管你的20歲現在進行式走到哪裡了,不管你是不是自認為正在軌道上,或是你早已迷失而無法自拔,來看這本書吧!這本書絕對跟《30分鐘就擺脫自我迷失》或《30天走回人生正途》等捷徑式參考書籍不一樣,請安心服用!

書中作者算是在成人心理輔導教育這個區域擔任輔導員,也是這個領域內的研究者。而書中主要的進行方式就是從他所經歷、輔導的案例來進行。我原本以為,這種按照案例來進行的模式,不是根本案例太誇張、或完全跟自己沒有交集要不就是每個都是美好收場的Happy Ending(雖然Happy Ending是好事,但是給人感覺就不那麼真實。而在這本書內,你會看到不同程度的常識與改變對應的結果,也有人堅持自我,最後只得為自己收拾爛攤子)。但在這本書中,可以很輕易的在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家人的影子、朋友的影子於其中,顯見,或許在這個20世代,我們個別的遭遇並不是那麼獨特,並不是全世界上只有我發生這種衰事。而是其實我們都會遇到這些問題,這些抉擇。差別在於,有些人當機立斷,有些人躊躇不前。而這本書就是在告訴你,你應該要怎麼說服自己往前走。

20世代,是個尋找自我的年代。

如書中所提,為什麼會有這麼多20幾歲的人不斷轉換工作,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裡,看在老一輩眼裡格外刺眼。主要是因為,就大環境、全世界來看,上個世代普遍教育水準落差大,不管有沒有畢業,20幾歲出頭的年輕人已經準備結婚或是早已結婚。基於家庭壓力,學歷出路明確,大致上沒什麼好ˇ責的。大家都是養家活口,務農的專心務農、做工的專心做工法商畢業的就去專職的領域,沒有模糊地帶。而現在的20時代並不是這麼回事。

普遍來說我們家境不差,至少有半數的人可以不背學貸就完成大學學歷,也有大部分的人畢業後不需要立即負擔家裡經濟扶養。所以在畢業之後,我們並不是一個需要負擔完全責任的大人,充其量是個正在變成大人的小孩。因為沒有壓力的負擔,我們有時間選擇,慢慢挑、慢慢看。但是事實上是,我們必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25歲開始職場生涯,我們20幾歲的常識期間就只剩下5年。30歲之後,家裡父母開始退休了,家庭經濟壓力開始增加。有對象的開始必須要面對結婚議題了,經濟壓力增加。30歲以前就有小孩的現在開始瘋狂的繳學費,經濟壓力再度增加。30歲之後,你將沒有甚麼選擇的餘地,如果30歲之前打下的基礎不夠好,更容易被迎頭趕上的25+歲的人取代。

不選擇才是最糟糕的選擇。

趁年輕多嘗試沒有錯,多嘗試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優勢。我們20幾歲的時候大多還沒有經濟壓力。無論從事起薪超低的學徒、助理,多半在一開始還養的活自己(當然可能沒辦法過得很爽快)。不一定每一份工作就是注定的未來,當一被子的業務員、接一輩子的電話,搬一輩子的貨物。並不是。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筆投資,有時候薪水、工作內容都不一定是你的報酬。也可以說,很多投資一開始必定要先虧本。幸運的是,我們有一點本錢(時間)可以虧,重點反而是,你想從這份工作裡得到甚麼?

一萬小時的累積。

一份工作一份專業,要花多久的時間累積才算能讓人看中你?作者說:「一萬個小時。」一萬個小時,雖然我也不知道是打哪來的,但是經過換算之後差不多是整整5年的時間。從不會到會要5年,就好比整整大學4年加上1年職場訓練才對產業有基本的認識,人家會認同你世居有基本能力的人才。再經過5年,從會到純熟,你才是一個經歷具有談判籌碼價值的人。無論你在之中是否轉換過幾次工作,只要工作具有持續性也有維持一定的時間,經驗就會累積,價值才會成長。

而我在最近一次的面試中也遇到這種質疑,前兩份工作時間做不夠長,別人會懷疑你的穩定度與能力是否可用,不然為何一直換工作。萬幸的是,長久以來都有持續在累積的工作技能救了我自己一次,讓我順利得到工作,但是如果沒有繼續有效的累積自己的經歷,下次恐怕就不會那麼管用了。

開始人生與擁有人生有時間差。

有時候未來很遙遠,是因為我們沒有預設時間點。當你把未來十年的簡易時間表列出來,就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可以亂晃。如果希望在30-35的期間就具有可信賴的經歷讓自己可以物色下一份好工作,依據一萬小時的理論,至少25歲開始就要持續待在某個領域裡面往下挖。如果希望50歲的時候小孩從大學畢業可以自力更生,自己可以開始比較清閒的生活的話,30歲就必須結婚有小孩,也因此30歲以前就必須要有個穩定的對象和穩定的工作。有些人期望35歲以前可以唸完後醫科,那勢必29歲就必須考上,勢必27-28穗期間就在努力準備相關的考試,27歲前最好累積一點未來可能會消耗掉的錢。有些人想要出國念書再回來創業也是如此。



以上是看完本書後在我腦海中最深刻的三個重要的觀念,我也很慶幸之前做了一個失敗的嘗試讓我更認清自己所想要的、所能做的、所追求的。雖然那份工作最後悲慘的結束成了我職場上目前最大的震撼,但是快速地回頭看來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轉捩點。如果我遲遲沒去做,也許會自認為懷才不遇難過終生,也會在原本的職場上三心二意而無法更好更專心的發展。在經歷這對我來說很重大的打擊之後看這本書其實心有戚戚焉,相當有認同感。我更相信每份工作只要你認為對自己的未來有幫助,真的就不要害怕去累積他,畢竟未來會怎樣我們也不知道,也許做了之後會是慢慢越走越穩健,也有可能在做了多年之後意外累積到額外的能力開啟另外一條路。不管是甚麼路,唯一的重點就是不要停滯,不要卡住。我們會猶豫,是因為害怕做錯(但是事實上沒有所謂的錯的選擇,只有不做選擇才真的是不利的。)或是害怕自己做不到(但是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是行家,只要你有興趣了解自己的能力與特長)。如果你會猶豫,誠摯的推薦你/妳看這本書《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後記----------

說到底這本書不是我自己發現的,而是一位朋友推薦給我,認為我(當時在失業低潮狀態)可以去看看。後來或許是自我痊癒能力比較強,自己某天情緒發洩完忽然就想通了而釋懷了。但我還是看了那本書,身覺得如果那時自己沒有辦法看得開,這本書裡所講的例子與思考過程也一定可以幫助我走出那一小段低潮。很多方法說不如做,想不如行動。而這本書也讓妳看見做與不做的差別,相信可以驅動你懶惰的身體和停滯的大腦,去思考自己的特長在哪裡、去規劃未來的時間點要完成甚麼,以及去行動。希望各位能夠早日不上理想的軌道,相約35歲時的理想人生。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hat's your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