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如何權衡價值


很久很久沒有買CD,自從網路崛起之後,似乎很多事情都變得模稜兩可,價值觀也變得畸形。在甚麼都可以FREE的現在,更重要的是,甚麼才是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甚麼才是自己想要留下的東西、想要珍藏的東西。



「看見台灣」的後續效應是,我買了原聲帶CD。這可是頭一遭我買了原聲帶。不只是為了支持國片或是環境保育的紀錄片,或是支持齊導個人。若真要是,電影我也去捧場了,也算是盡一點心力在宣傳了。所以會買「看見台灣」的原聲帶CD,完全是出自於想要珍藏這份記憶,讓偶爾出現的音樂在我腦中喚起電影的畫面,告誡自己正在做甚麼,是否又故態復萌了呢?其次,是我個人也覺得真的滿好聽的,拿來當背景音樂也是相當稱職。

今天想講的是「價值」。價值往往我們直接看到的是價錢,是美金5.99的app或是310塊的電影。或許在免費當道的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不付費,然後寧可享受打折也沒有關係。有時候自己也是如此,直到最近的食安連環爆,我才驚覺,也許我們沒辦法怪罪那些出包的個體。相反的,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認定價值的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認定價值的模式,言簡意賅地說應是價值觀。價值觀通常由外而內,從小學習父母(或學習父母的反面),進而讀書後學習同學、老師,並逐步地接受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完全是獨立的,就形成的模式來看,它跟文化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有些問題在這個國家會發生,在那個國家不會,並不是哪個國家壞人比較多、哪個國家商人比較有良心的問題。講更白一點,普世的價值觀就像是引導一切運行的通則,儘管每個個體之中多少有些差異,但是在宏觀的觀點來說,卻有一致性。
仔細想想,我們台灣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時候,到底是會先注意價格、品質還是它實際的好處?前些日子,見笑轉生氣的鼎泰豐不賣加50的醬油炒飯了。媒體說醬油根本沒那麼貴,卻要漲價多加50元,簡直是拿消費者當凱子。(然而妙的是,會去吃鼎泰豐的不就是有錢的凱子或是剛好有預算去當一下凱子享受一下的消費者嗎?)醬油多少錢只是成本,如果廚師只是附上一碟醬油就跟你收50塊,那確實有些說不過去,但是整體而言,那醬油炒飯要多少錢真的只是單單用成本就可以算的嗎?如果是,那不覺得去吃鼎泰豐本身就是個笑話嗎?

我們都知道,廚師的廚藝,是需要考試與經驗累積,這也許可以有客觀的標準。但是煮出來的東西到底好不好吃、合不合胃口這的確見仁見智。我們無法說,鼎泰豐煮出來的就是有那個價值,就是有一定水準。當相對的,我們也無法"客觀"地去批評它好吃或不好吃、划算或不划算,自己不喜歡吃是自己的問題,消費市場(照理來說)會自由決定鼎泰豐的存亡,關媒體什麼事情呢?

當消費者覺得可以自己片面認定一個東西好壞,而不相信專業或是對專業保持至少客觀的態度時。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專業不再專業(反正也沒人認同),能夠炒作影響消費者購買欲望的才是生財之路。反正消費者既愛片面自己決定,又熱愛被廣告煽動,又何須做的實實在在結果乏人問經,搞個假天然假認證不是比較實在嗎?

食安問題,講白一點並不是良不良心的問題。市面上有沒有很有良心的食品,有。市面上有沒有很實在的產品,有。但是消費者會去買/找嗎?在我們都發現上當之前,有誰會在意這些東西到底實不實在、安不安全?消費者選擇迷信價格,而非價值,或許就是這條不歸路的起點吧...。

如果說要讓消費者單方面負起全責也許也太沉重了,我只想說,社會的價值觀,是很難一朝一夕去改變,但是當醒來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社會價值觀一旦轉向,改變就會顯而易見。就如同看完了「看見台灣」。我們都知道,發展與環境保育是個兩難的議題,不盡然是誰要誰不要,誰對誰錯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和議題是,你可以為環保做一些甚麼?我知道我不可能過著原始人般不用電以大自然為家的生活,但至少,我可以做到垃圾減量,每日的早餐不用紙袋,飲料自己用環保杯,中午用環保筷...或許我可以做得更多,或許你們也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想比起批判誰該為環境保育負最大的責任來說,身體力行才是讓台灣慢慢恢復美麗面貌最好的方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hat's your opinion?